這是大熊的雜談。

  *本文有相當重的政治味、不喜請跳過

  *本書與我國的看法(立場)相異、請自行平衡之。

  *用詞會參考本書以及現代用詞,盡量會前後一至。


  讀以前的歷史時,就有根本書一樣的困惑:為何對抗日本人可以支持八年(當然,可能日本主力是要保住南方的"生命線")。

等到國、共戰爭,卻是希哩呼嚕兵敗如山倒?當時國民黨軍(書中用詞,不再聲明)不儘有大量的美制裝備。軍隊數量也大於

解放軍。而解放軍一直號稱的"小米加步槍",卻打敗了現代化機械部隊?甚至等到以長江為界時,卻有不少艦艇倒戈至解放軍。

(而當時解放軍並沒有任何艦艇,如果要守,至少可以守的住一時片刻)(參見:大叛艦),雖然該書宣稱是解放軍的誘勸工作很成功。

但是如果沒有情勢配合,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。今天我們就透過本書來了解這些,看看我們的教科書裡遺漏了甚麼?


  本書由"袁浩"著作,使用的很多語詞也是中國式的。一場戰爭,除了比兵器、戰術,當然還要比戰略、補給(經濟)、士氣...等。

本書用很多的例證,告訴我們。在國統區佔地比較大、經濟比較好、人員比較多的情形之下。首先是組織動員的效率,也就是生產能轉換成

戰力的部分。這方面,解放軍海放國民黨軍。而兩方的情報能力有絕定性的差異(參見:無情報國家的悲報)、外交失利、加上用人不當、錯誤政策:不僅用了不適合戰爭的"金融開放以及自由化政策"、加上不合宜的

偽幣與國幣的匯率(200:1);造成大量國統區人民湧進淪陷區搶購物資,使得淪陷區物價飛漲。淪陷區的經濟一片混亂,也把當地的人心推離國民黨政府。很快把家底敗光,

沒有錢,就發揮不出實力。造成本來快被國民黨軍打到海裡的解放軍,獲得喘息的機會。再加上戰略錯誤,兩面作戰,不儘實力分散,也造成被解放軍各個擊破的機會。


  戰爭早期,就顯出國民黨內鬥的後遺症。軍團無法聯繫合作,不是各自為政,就是害怕損及自身實力而不相救。雖有戰術上的來往,但無助於大局。而由於資金缺乏,且有早期四平戰爭勝利的經驗

更造成主政着更想早日結束戰爭(輕視解放軍實力)。而戰略上的錯誤更不只兩面作戰,也包含了重要據點無法堅守。像是有名的徐蚌會戰,國民黨軍居然擺出長蛇陣,而連結兩地的宿縣卻只擺了像徵性

的兵力(因有解放軍的地下黨員抄作成功)。而一連串的失誤,也造成國民黨軍的士氣全失,不儘無法滅敵。甚至只要勸降將歸附...(這些人的下場,可見大叛艦民國之死)

   對照到我們的現在,許多情況還是可以看見。而歷史是我們最好的參照。雖說本書所言不可全然相信,但是不採信這些說法的話,國民黨如何丟掉這麼大的土地?就像南宋,大家說他殘弱,

可也抵抗了元國入侵五十年(火藥時代)。

 

  本書在戰爭那張缺乏地圖與部軍圖,光靠文字有時難以想像佈陣狀態。而用詞多少有中國習慣用詞,也跟台灣的用詞有所差距。以趣味來說,不能說是很有趣。

但是: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有疑惑,想多看看多方面的講法。那麼本書就是你參考的書籍之一。


  趣味性:3

  困難度:4

  推薦度:6

**讀書心得系個人主觀意識及過往閱讀經驗、生活體驗而得。每人感受不一,僅供參考。


   

arrow
arrow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