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有一則報導:買房賠了生活品質,租房買名牌當無殼蝸牛,這樣的價值該如何權衡?結論是:都只是早買早享受而已。


  早買早享受此話為真,但是卻故意把財務目標只縮小成"買名牌"和買房"的二分價值法。當然以傳統來說:房地產容易保值,對抗貨幣貶值有一定的能力。

可是整篇文章絲毫不提:生育率下降之後,大學都已逐漸倒閉。而且目前的空屋率仍算高,房屋雖是"耐久財",可也是要符合一般商品的原則:

供給增多:價錢下滑。供給減少,價錢上漲。在空屋率如此高居不下,如何還能維持住"高房價"?


  而且買房和買包的最大不同是:買包雖然可能昂貴,但不需要像買房一樣:背個二十年以上的貸款。在你付房貸的時期,你就將自己推到較高的風險之中。

畢竟買房每月都要付貸款。只要一陣子付不出來,房子就會被銀行收走,之前不管為這個房子投入多少金額,都像鏡花水月。而更別說這二十年之中(只

有更長),你會不會失業?房價會不會暴跌?(很多人都說不可能,這邊只是提醒此種可能性)。

 

  把財務目標縮小成"買名牌"或"買房"時,當然買名牌看來就比較不實際。買房如果是大廈型商品,還要加上每月的管理費。而就算最終無事付清,你也

已經花了二十年以上的青春,得到一棟二十年的房子(通常耐用五十年,只是越後面越需要維護)。雖然買名牌也事所費不貲,但很少人買名牌買個幾十

年不變。

    在看到類似此種標題之前,不妨思考:是否有其他的選擇?而不要被標題綁定。
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