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歡迎來到大熊的雜談。
這又是一本腦科學的書。解密,倒沒有仔細介紹每個腦區塊的名稱、作用或是位置。畢竟大家不是來準備考試的。
目前,人類算是地球的食物鏈的頂層。由於人的大腦明顯比其他動物重量體重比算是最大,通常也把現在的結果歸功於這棵大腦。
人的大腦,跟一般的動物大腦最大的不同,就是極大的可塑性。很多動物生下來沒多久就能跑步,或是擁有一定的生存技能。
而人類剛出生時,不儘不會說話,連運用手腳都要一段漫長時間才能掌握。但是,不同地方出生的小嬰兒。卻能學會該地的語言
毫無問題,能學會的技術、知識也是廣泛的令人驚嘆。相較於一般的動物,這種可塑性造成了人類廣布生活於地球之上。
可以因地制宜,發展各種各樣的策略。
人的大腦的可塑性不限於學習新事物,還有將新事物化為"習慣"(自動化)的能力。像是騎腳踏車,只要一旦學會、習慣、
這件事就不需要太多大腦資源。剛學開車謹慎小心,但是成為老手後,就可以調整音響、冷氣等等。習慣很方便,但是它有缺點!
就是妳說不出來怎樣完成的。像是大家習以為常的走路。以目前的技術來說,要控制機器人進行類似的動作,程式寫個一天都不太可能辦到,
但是描述的話:"伸出其中一隻腳,踩到地面後。移動身體,再踩另一隻腳,把另一隻腳重心轉移..."`,
其中的控制重心如何不讓自己跌倒?很少人可以清楚的教給別人。因為已經跟身體內化,你不需要額外的腦力來處理這像事物。當然也有些"預設模式"存
在腦中,像是社交性(書中舉例是一歲還不會說話的孩子,都知道要挑比較"友善"的玩偶。)而這些學習的技能或器官,也可能應
身體狀況而改變。像是失去自體肢體感受的人,走路便要全神貫注於走路,沒辦法跟一般人一樣,邊走邊聊天。而失去感官器官
的人可透過"外接訊號",大腦自然會去理解它。例如眼睛受損的人,外接個攝影鏡頭後,訊號傳到身體(書中是皮膚),經過一陣
子訓練,病人也可以透過這個方式"看到世界"。
書本的第六章:將來我們會變成怎樣?談到"大腦"上傳的困難與挑戰。類似的情節可參照"大腦簡史"的終章。
由於這邊設及太多假設:大腦只是一個個互相牽連的"運算器"。如果我們能照着腦中的設計圖,絲毫不差的複製。
當這個機器成功時,這個機器可以算是會"思考"嗎?當然,目前的科技離這一句還十分遙遠。這個章節可以依各位的喜好
來閱讀或跳過。並不影響其他章節。
本書用詞更加生活化。雖然還是片斷的資訊。但對要了解大腦的機制或限制,這還是一本好書!
這裡是大熊的雜談,我們下次見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