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5987629_4456244037725476_7649023323268147421_o
   <傳統經濟學裡的經濟人:把相同功能的產品仔細評估每個的效用後,選出最有利的來購買>
   <多數時候,我們的購買並不會做到如此縝密的程度。像是每天的三餐,日常的飲食,都不會做如此耗費心神的事情>
   <雖然說,耐久財會歷經比較久的挑選與決策時間。可是也不依定會"完整評估"市場上的每個物件>

   如果傳統上的經濟人真實存在,他是完全的利己主義除外,還包含了購買時必定仔細每個品項的效應。舉個例子:

走進便利商店,如果經濟人口渴,他就要檢視各種飲料與瓶裝水,算出最大效應(cp值)。如果想喝冰水,就要逐一檢視每罐水的溫度,

以獲得最大滿足。事實上多數的人都是:幾乎豪不猶豫抓起其中一罐飲品,迅速結帳飲用了事。或許你會說,那個價錢過低,沒有識別度。

那麼,換成耐久財的時候,有些品牌:那是k國的,不買。哪是c國的不買。那個(造型/顏色)我不喜歡,所以不買。這些因素,都跟產品本身的效應

沒甚麼關聯。就算哪國製造或是造型如何,都不會影響該產品的"效用"。要說最明顯的:志工(無償付出勞力、時間:效用是心靈滿足),

或著是良心商店:沒人看守,大部分的時間內卻可以財物兩迄。這些都違背了經濟人的"效用計算",的純理性的神性概念。


   本書就是介紹這個新興的科學:行為經濟學。書中描述多種情境,有的情景牽扯到貝氏定理(註),就會有貝氏定理的計算和解說。

書中也會介紹各種捷思,定錨效應、框架效應等等...這些解說描繪實在太過估躁乏味,不喜歡的可以跳過。其實在描述學理上的

實驗的時候,也偏學術化(就是仔細、但是乏味,讀起來生硬)。想要了解這些理論的機制的話,可能要下點功夫。

 

  那麼,人是僅憑"感性"判斷?似乎也不是如此,大部分人的判斷是在這兩著之間(不是中間)。而人類為何需要"情感判斷"?

在演化的時候,環境出現生存危機通常的是需要迅速判斷,不是冷靜思考才能升高存活率。像是看到一隻猛獸,不是在那邊思考

:為何這裡有猛獸,要如何應變?而是直接驅動情感"戰或逃",才能在猛獸更進一步之前給予反擊或是逃離現場。而這種機制跟隨人類已久,

並且在演化之上很有幫助。而面對現今的社會之時,這種反應速度優先,正確率只是大概的判斷方式多少會不太適應。而且容易被熟知這些

機制的人們所利用。而透過閱讀此書,可以讓你瞭解這些機制。


  總結:本書閱讀不算有趣,但是學理上的解釋比較清楚。如果你只是想了解行為經濟學的話,可以看另一本:不理性的力量

但是如果想要好好了解各種賽局;捷思、定錨效應等等,那麼本書會讓你較有所得。


  難易度:7~8(學理部分)

  可讀性:5


  趣味度:3~4(偏枯燥)


  推薦度:6

 *貝氏定理:是機率論中的一個定理,描述在已知一些條件下,某事件的發生機率。<摘自維基百科>

**讀書心得系個人主觀意識及過往閱讀經驗、生活體驗而得。每人感受不一,僅供參考。

博客來購書網址


  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閱讀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