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大熊的雜談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 
      本書由約翰。托蘭著作,推薦本書的裡由是:

這是一本由日本觀點來看的太平洋海戰紀實,跟國內的常見的"國共內戰"觀點不同。
 
也跟歐美觀點不同,也跟上一次的"昭和史"(由個人、民間)有些落差。

    作者宣稱:盡可能訪問各當事人,且讓其當事人觀看所描繪部分。這樣就會擔心被訪問著是否美化自己,

或是無的放矢。作者採用訪談各相關當事人,且配合有公開的日、美官方文件,試圖把當時的實景與以再現!

就本書(上)的內容,由二.二六事件、盧溝橋事件、Z作戰...到死亡之島止。作著的確完成期大部分的期望。

雖然是歷史事件,作著也會加上自己的解說。例如:下剋上,這個"傳統"就有大約提到其起源。為了彌補讀著無法完全了解日本人,
 
書中也稍為介紹了日本的天皇體系;"他應該為國家扛起整個責任,

但不能隨意發號施令,且必須客觀與無私。 理論上,天皇擁有無上權力,所有國務都需要他的批准。

但是,依據傳統,只要內閣和軍方領袖以然同意...他就無法行使否決權."這些說明的段落都安排算是妥當,

不會看別的事件看到一半唐突的冒出來。

      在讀到雙方和談時,由於會告訴你雙方的差異。所以當讀到此章節時,日方和談派的焦慮都可以從書中散發出來而縈繞讀著。

但是基於雙方的猜疑心,(都猜測對方是否只是拖時間)。更由於"日方的如果幾月幾日無法和談,那就戰爭"(對當時的歐美來說,

既然要和談,哪需要準備戰爭?這段只能說是因為一連串的不了解,雙方各自的失誤以及解讀,造成了不可逆的開戰結果。

z作戰會成功(戰術、戰略上不完整),除了大膽的計劃,完整的訓練,美軍的自大與輕忽,運氣等等。

但由於z作戰成功,使得日本軍自大、輕忽。連剪頭髮的都知道中途島計劃。
 

    書中對戰爭的描寫更寫實,尤其在死亡行軍、以及飢餓之島上的慘況。當時日本自行的計算也是盡量不想跟美國作戰,山本五十六(聯合艦隊指揮官)
 
被問到對美作戰的信心:"前幾年我還可以好好幹,接下來之後,我就沒有把握了",當時日本也有不少了解美國實力的人士。所以是盡可能避戰的。
 
當然現在討論這些並不能改變歷史,

也不是要與以洗白。只是要提醒我們,避免犯下類似的錯誤

通往通往地獄的路上,往往是由善意所鋪成。 本書推薦給對大日本帝國興衰有興趣的人。
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