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!歡迎來到大熊的雜談。
 
   在我國,基礎教育是沒有選擇性的。朋友說:花了人生最重要的時間去學習這些,
代表這些東西很重要。應該這些東西要跟著我們很久,可是我們多數的學生,
大多選擇:把這些書丟棄或是塵封。(至少筆着當年如此作)

     基礎教育既是義務也是權利。也就是說,國家基於培育未來可用之"生產力",
而投入預算
。理論上要對國家有"生產力",其國民一定能獲得部分求職能力。
這些包含:文字閱讀、書寫、數學計算、國民"應有"的常識,健全體魄。
  剛說過,這是為了"生產力"出發,導致其人有求職、就業的基礎能力。已結果上來說,
國民能夠順利就業,就可以說是達成原始目標。但是只重視目的,而忽略其它結果就是
現在看到的:考完試,再也不碰書、把書丟棄。這些對我們人生很重要的東西,至少在當事人
看來"是個惡夢、是個唯恐棄置不及的厭惡回憶"。或許這可能都是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作法而導致。

  這些目的,都已"實用性"為出發點。所以:有趣性?延生性?啟發性?自主思考?自行學習的方法??....
從目的而決定方法的時候。就注定這個教育只有"功能性",無暇兼顧其他。畢竟如果只要有"基礎"
求職能力,目前的策略、方法還算是有效的。
 
  但是造就了一群:除了非必要的書籍以及休閒之書外、不想碰書。(出版業逐年衰退的原因之一)
不喜歡思考問題的原因、成型,過常依靠懶人包或整理好的資訊。這個說是愚民政策也沒問題,
筆着認為:政府判斷"思考、推理、邏輯判斷"不在基礎"生產力"之所需,結論是沒錯,
但是以目前越來越走向高附加價值的產業、越來越需要自行思考、推理、判斷的年代,
政府繼續培養出一群以"不喜思考、具備基礎應對"的國民出來,其實已經不合時代所需。

   而這些不合時代(以就業論)的國民,為了能在社會順利就業,只能繼續抱著"厭惡"的書本
繼續讀大學、研究所...。而這些本應教導人生探索、自我追尋的大學,又一個個變成"職前訓練所",
剛談過最厭惡的那些方法予以強化,這些學生絕大多數只想"應付"考試。跟考試無關又認為無趣的書,
是斷無可能去碰的。
  
    現在也該到了微調教育目的的時候,但是還有些人認為"學校不該教導無用之事",所以"無用"的母語要回家學。
前文已經說過,繼續訓練出這些不喜歡自行思考、閱讀的國民,並不利於接下來我國產業的升級與進步。
 該是教導一些不那麼"目的化"的東西了。而且以本文的目的與結果來說,還是提高了這些國民的"生產力",
只是這些"生產力"會多出一些原有統制着不是那麼喜歡的東西罷了!

       這裡是大熊的雜談,我們下次見!

arrow
arrow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