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好,歡迎觀看大熊的雜談。今日新聞:湖西油庫去年6月進行油槽整修後,疑似因為操作未按SOP進行,導致95無鉛汽油流入地下造成污染,而中油總公司居然到今年5月才發現。
   實際上,聽說當時修復之後幾天內就有發現該油槽有油料減少的事件。但當時的主管指示:灌更多油料下去。接下來的連台電公司都發現異常,
去文幾次都沒有回應。直到11月才停止進油,記著查證後,發現並沒有回報總公司/環保局。
   這是一個有sop,卻不執行。發現了問題,卻不予正視,出現了避病,卻不回報的一家"公司"。很多人都對國營企業公司化,有著效率變好,營餘增加,弊病減少的想像。先不要提國營企業改制的公司。看一般的上市公司,他門的財報很多都顯示出來公司是虧錢的。
當然內部是否賺錢,不是我們外人所知。但是上市公司如果要隱藏營收,不將利潤分享給股東,投資人也只能遠離這類不誠信的公司而已。
  這是財務報表上的情況,至於實際上的服務或是產品是否也無缺陷?!我們常會看到漏水屋、修不好的汽車、毛病眾多的3c產品的相關新聞報導。
、排放廢水、廢氣不合標準..有些還是國際大廠(公司)所生產、建造。
       和一般的假想不同,公司化沒有帶來完全無弊病的過程。也沒有生產完善的產品與服務,甚至以公司的最大目地:營利。
      都不一定能交出完美的報表。公司化通常只是代表"合理化"生產流程、簡化可能的流程...。但如果以結果論:無法生產出令消費著滿意的產品、無法創造出營收。則前面的努力對公司來說,通通沒有意義。
  政府很喜歡強調:將國營企業公司化,就可以減少虧損、增加營收、減少弊病。如果如果有這麼簡單的話,市面上虧錢的公司應該為鳳毛麟角。
就算不能賺錢,製造出有瑕疵的產品、服務的機率也應該沒那麼高。就算那些都是不小心的偶然,也不要忘記有公司拿工業用油加以精鍊之後當作實用油販售。
  不管是怎樣的制度,管理的永遠是人。執行業務的,目前還是以人為主。如果不仔細下功夫管理,小心定立規則並執行,還有毫不放鬆的自我監督機制,才能確保在各種方面上不出匹漏。但是如果還是有"營利"、"降低成本"為第一優先。
那麼不是在產品或是服務上有所簡化,或是在製程中製造汙染,便是苛刻勞工的薪資或工作環境。
  這些國營企業不賺錢固然可能是僵化的體制,但是更多的可能並不是執行上面的問題。像本篇的漏油就是地一線執行人員發現,但是長官選擇錯誤的方式處理,並且一手遮天。這類的問題有時並不是改成"公司"便全部可以迎刃而解。
     
     這裡是大熊的雜談,我們下次見!

arrow
arrow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