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藝人孫越先生於5月1日病逝,留給大家比較深刻的反而是:進行工義行為後的廣告,
對於之前的電影或是擔任義人期間的活動反而較為不深刻。
新聞:孫越自稱十年前就寫好遺囑、遺書、拍好遺照。因為不避談死亡,才能面對死亡。
而一個人要蓋棺論定,通常要看死亡以及一生的因果。像:
乾隆前半生積極治國,但老了自稱十全老人,歷史的評價就會下修。或是像是聖女貞德:
之前只是村姑,後來引導法國進行反攻。雖然被奸人所害,但是後世評價十分良好。
達爾文本來想當牧師,後來卻登上小獵犬號。發表了演化論。這些都是因為人生後半場的改變,
而影響了我們對於這些人的映像。

   而一般人避談死亡,大概因為對死後的世界未知。要克服恐懼,就要認之死後之可能。
依照"知性對話必備,提升素養的生存之書"的內容,死亡之後可能出現的情形有:
1."無":回歸到無,什麼都沒有,屬於唯物論的說法。也就是相信靈魂不能獨立存在於肉體之外。
但以書中的觀點來說,唯物論反而在此點上否定此種結果。
2.永生:靈魂續存,繼續新體驗,屬於心物二元論的觀點。接受物質與心靈可以各自獨立存在的看法。
3.周而復始:又重新經歷出生、年長、死亡,所謂的輪迴。本世所種之"業",會影響下個輪迴。
4.一再重演:尼采:"永劫回歸",死後重演過去所經歷過的生活。同樣的生活一再重演。
根據上面四種推測,此生的所作所為有一半的機率會影響(一再重演)。就算是為了自己的"臭皮囊"
而活,也要盡量去面對每個當下,因為死,不代表結束。
而自身的行動又會引響到下個瞬間,這這裡不提要奮力向上,或是積極前進。人生雖然短暫,但對於正在體驗、感受的每個個體來說。
又相對的漫長。偶爾偷懶、脫離軌道都是無可避免之事。不必花時間悔恨已經過去的事情,
當時的心境和情況才是讓你作出當時行為或判斷的原因。只要讓自己盡量不要脫離人生的"軌道"太久,與其害怕不可知的死亡。
不如面對現在還活著的當下與自己。

這裡是大熊的雜談,我們下次見!

arrow
arrow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