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公視推出由本書改編的戲劇,作着是吳曉樂。
這是一名家教深入各種家庭,就近而無遮掩的觀察教育的制度,
所造成的各種病態。會請家教,都是希望小孩的成績能夠更好。
一樣的目的卻有各種不同的出發點,多數家長害怕孩子"將來"吃苦,
在他們眼裡,有比較亮眼的學歷就代表將來在就業時容易左右逢源。
"現在妳會恨我沒關係,將來你會感謝我"。
當然。也有些家長由於重心都在兒女身上,兒女的教育結果就是他們人生
的成績單。由於人生重心都在兒女身上,這份過於沉重的愛往往因而扭曲變形。
"隔壁的小王這次又考100分,你只考xx分。"
有些自卑於自己的教育程度或是工作。希望兒女不要重蹈覆轍,竭盡家中所有資源
灌在兒女身上,拼死拼活的去讀私立高中。但是由於家庭環境差異過大,
不是兒女適應得很痛苦。便是價值觀錯亂。
"這個禮物很精美吧,xxx送我的。要XXX元,這些錢大概是我家一周的吃飯錢。"
更由於台灣只重視"智育",加上家長的隧道效應。無法看到其他長處的可能性
或是將來的出路。
"你學這個有甚麼用途?將來可以當飯吃嗎?"。
更多的家長只是被過多的資訊所淹沒,在台灣數一數二的世界第一長工時,在身心都被壓榨殆盡的喘息空檔。
他們沒有多餘的心力,重而去判斷這些資訊的良莠不齊。只能照單全收。但適合另一個孩子的教育方式,用在你的孩子尚未必會有相同效果。
而且,通常這些資訊亦過於簡化與美化。背後所付出的心力或是負作用都是輕描淡寫。
這本書,文筆平實近人。情節雖然都是學生/家長的對話或與互動。
卻可以看到"以愛為名"所實施的暴力,或是為了一味討好家長委屈求全的小孩。
但是忍耐總有極限,超過心靈所能負荷的重量,人就回不去那個最根本的狀態。
本書不是閱讀起來會令人快樂、開心的書籍,更多的時候,可能還會翻開你心中塵封已久的傷疤。
但是,以一名家長來說,卻是可以拿來自省吾身,可能可以適時找回自己對待孩子的那份初始之心。
這裡是大熊的雜談,我們下次見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