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一則舊聞:一個AI控制的攝影機,結果在足球場上,一直追著裁判的頭。
先不論能否控制攝影機,就算5歲的小孩,也不至於整場都把裁判的頭,誤認成足球>
<講到Ai,就要提到大數據,也就是"正確的樣本,夠多的數量"。如果不正確的樣本,就無法機器學習。數量不夠多,有無法學習>
<人類的學習?比起ai的樣本數來的少。而似乎只需要"模糊":一個小孩知道了有彩色翅膀飛舞的昆蟲叫
做蝴蝶, 並不需要重複辨認多種不同蝴蝶,遇到不同的蝴蝶都可以猜測是蝴蝶。這種學習效率,AI只能望之興嘆>
<透過上網google所得的知識,為何很快就遺忘?>
<大腦的潛力無窮嗎?>
< 書籍資料:
ISBN:978-957-32-8732
作著:史坦尼斯勒斯.狄漢(Stanislas Sehiaene)
譯著:洪蘭 <....我知道這個譯著不太討喜(一)>
出版:遠流出版事業>
嬰兒的大腦是完全空白一片嗎?還是有一些"基礎認知"?(二)本來在23對染色體中,不可能包含各種"細節",應該只有初略的藍圖。
本書透過多樣的實驗,追蹤10個月大嬰兒的眼神與表情,確認他們已有:物體的概念、數字的感覺、機率的直覺....
因為有這些"先驗機制",遇到跟這些不同狀況的時候,嬰兒會很吃驚。同時會想試驗是否可以再現。
所以,嬰兒也喜歡看魔術:與其不同。但是如果是跟後設相同時,嬰兒並不會吃驚。像是物體從上面丟下,如果只是落地,那嬰兒並不會驚訝。
相反,如果物體飛升,嬰兒則會驚訝,並且感到興趣。接下來有不少篇幅都在說明嬰兒有哪些反應和先驗機制。這部分大致瀏覽即可。
那麼人類學習需要甚麼?1.注意力 2.積極主動參與 3.錯誤的回饋 4.固化。
一個小孩主動提問"那麼飛舞的是甚麼",這時他已有了注意力並且主動參與。而經過幾次錯誤辨認蝴蝶的經驗,把那些"不符合條件的予以排除。最後的固化,
則是複習和睡眠。這就是透過上網google所得的知識,為何很快就遺忘?通常,你有1.2,但是沒有錯誤的回饋。而我們知道這項"知識"後,通常也不會定時複習。
而在google上所查的東西,通常沒有輔助的事物幫忙記憶。因為那個螢幕相同的位置顯示過太多東西,而螢幕卻幾乎一成不變。相對於使用百科全書或辭典,則有書的紙質,
厚薄,相對位置可以加深點映像。只是如果沒有最後的固化,結局還是會遺忘。
總結:
本書提供小孩有許多"先驗機制",並且介紹一些學習時所必須注意的事項:一昧地灌知識給學員,成效
一定不好,因為那會被動。這本書感覺上比較適合教導著或傳播知識著,
至於一般讀著?我覺得好像並沒有非看不可的程度。
難易度:4(之前有數本腦科學的經驗)
順暢度:5
有趣度:5
推薦度:4
註
一:我不是專家,這名譯著在本書有無重大錯誤?我不清楚,憑藉看了幾本的腦科學,一些實驗只要看了開頭就知道內容和結果,跳過了不少部分。 當然一定會有錯的地方,離譜是有,還算好發現(影響不大)。
二:相似榮格的集體淺意識。
**讀書心得系個人主觀意識及過往閱讀經驗、生活體驗而得。每人感受不一,僅供參考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