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7283913_3351411714875386_7698454579993640960_o 

   原子:是目前已知構築所有物質的最小的個體,習慣:則是讓人在減少耗費認知能力下完成的事情。

習慣:像是我們重複針對某些事情,不管是刻意練習,還是單純次數構多次而塑形。舉例:

如果你已經學會"開車"了。回想一下:最初學習的戰戰兢兢,到後來的邊開車可以"注意"到

不只有駕駛所需的相關事物上。或著:你遇到了某些情景會想要做某些事情?(書中的一例:

騎馬時想要抽菸,戒菸後騎馬也停了好幾年,當再度騎上馬時,又變得想要抽菸了)

    
    而我們或許多少都被習慣給牽引。而這些習慣雖然微小,但由於"複利的威力,比原子彈還厲害"。

每天進步1%,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。如果你每天都退步1%,最後你會退步到趨近於零。習慣就是[自我改善]的複利。

雖說如此,但由於每天"只"進步1%,不管是自身還是他人,都很難看到努力所帶來的結果。很多人因此而放棄

刻意養成的習慣。(如上健身房、每日寫作)。書中認為:這是因為所蓄積的能量尚未到達"臨界點"。

就像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百度,前半段的加溫會讓你看不到結果。可是持續下去,突破沸點之後,就變成威力強大的水蒸氣。

書中是說:專注於你做的事情上,別管目標了。只要你每天做朝向目標的"習慣",你的目標自然水到渠來。


   改變(不良)習慣為何困難?不只是人類喜歡"即時回饋",還有每個人的自我身分認同。由於人類在原野上求生的歷史比

農耕的歷史長,人類的大腦本來就偏向喜歡"立即回饋"的事情。像是吃個甜點,你的獎勵機制馬上會有回應。

相反的忍住一時的嘴饞,在體重計上也不容易看到"立即的壞處"。更容易維持住壞習慣。雖說如此,

但是相反的由自我的身分認同做起,例如:本來是"減肥的人"所以你常常在自我暗示"我是個肥胖的人,才需要減肥"。

當你的身分認同跟目標背道而馳時,要改變習慣就會互相牴觸,加倍困難。相反的把自我認同,改為:

我是個"健康飲食的人",你的行動就比較容易符合你的自我身分認同。健康飲食的人本來就會攝取只有高熱量的食物。


  而習慣要如何養成?透過: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。

 想讓好習慣成型?就要讓提示清晰易見,像是想養成閱讀習慣,家中常待的地方都放一本書。(讓提示顯而易見)
第二步就是(讓習慣有吸引力)
第三步就是(讓行動變得輕易舉)像是剛剛的閱讀,如果你的閱讀區塊很迂迴,那你也不容易去做"閱讀"這件事。
第四步(讓獎賞令人滿足)但是不能違反你的身分認同。像是你的身分認同是"健康飲食",那就不能設定:減了幾公斤就去吃大餐。(跟你的身分認定衝突)。


   本書講述許多習慣養成的方法以及心態。一定可以為你的生活帶來有效的提示!推薦給每個期望讓自己更好的人!

  有趣度:7
   
  難易度:5

  推薦度:8

**讀書心得系個人主觀意識及過往閱讀經驗、生活體驗而得。每人感受不一,僅供參考。
  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