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          這是大熊的雜談

 

由於快接近選舉了,很多對民眾有利的政策都被稱為買票。來看看何時才可以宣布政策?

 

     其實不光是此次選舉,每次選舉前都有一些政策發布。這個並不是某個政黨的專利。跟著選舉接近的還

有所謂的"政績",包含了大工程的"動土"、完工、啟用等等...這些或多或少都可能加大選民的向心力。

當然對在野的自然不樂見此種情況發生,把這些通通冠上個"政策"買票的汙名即可。

 

      我國雖然是四年選舉一次。因為目前立委、縣市首長是錯開的,變成一次選舉結束好像就要

進行下次選舉(如去年的11.24和明年1.11)。如果要避人口實,那麼可以說有一大半的時間

不適合發表政策或是開工完工等等。這並不實際,而且一個政策都會有所謂的受惠著。

相反的就是沒有受惠的人。那是不是只要極大化受惠著,就不會淪為買票之譏?

 

        的確這樣有可能不會被稱為買票而是改稱大撒幣了(怎樣都有話說)。而這種政策,由於受眾

廣大,也不容易留下深刻的映象(如全民健保/消費卷/降稅)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"特別"

的,也就是最好是包含自己在內的少數人受益。這樣的政策當事人最有感!(才有買票的效果)

而政府的財源有一定的限度或著平衡施政,當然只能針對所訴求的群眾來制定政策。   這樣的政策,

大部分的人很容易就不在其包含範圍,也就容易發出政策買票之怨。我們該在

意的並不是自己是否會受益於該項政策,而是此政策能否照顧(平衡)原來所照顧不到的群眾?

或是能嘉惠到更多的群眾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社會學 社會觀察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