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大熊的雜談

  新聞:根據行政院科技會報推估,台灣2030年的資通訊人才缺口高達8萬3000人。
 

  裡面當然包含各種教學計畫,包含產學合作等等...。只是,沒有任何產學合作的傳統三師為何學生依舊搶破頭?

明明已經是競爭激烈的職場,除了三師的社經地位普遍映像較高。父母親在小孩無法決定科系時,

都會"自動"幫小孩做出選擇。當然以個人的能力為主。只是如果一個產業口說缺人才,實際去探聽

後發現薪資不高(如常照/服務業),那麼良禽擇木棲,有能力的人"自然"會去選擇較好的待遇。


  或許資通訊產業的人力也是有高有低(正常)。但是如果以低階居多,高階只是鳳毛麟角時。

所謂的"人力"為何要選擇從事這個產業?當然,能力不夠當然無法領高薪。只是如果該行業的多數從業人員薪資

普遍低落時,多半的人不是群求那個出擂拔粹的機會。而只是會選擇平庸的日子。一般人尋求只是

相同或相近的勞動成本下,獲取最高薪的機會。

 

而如果當一個產業願意投入的人稀少時,能選出"優異"的人才的機會也會將也是水中撈月。

各產業界,不要只喊著缺人才,卻不願給予他們該有的薪水(這種好多)。在每個人機會成本考量下,都會盡量選擇

對其自身利益最大的地方,至於這些地方是否真的缺乏人才(還是要的只是奴才?)。那只有產業自己了解了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