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歡迎來到大熊的雜談。
  今日新聞:
  赴韓國勇奪世界調飲金牌的青年:「(吧檯)日夜顛倒,工時長、薪水低,只好換跑道,要從餐廳基層做起。」
   該校教授表示:外國調酒師(酒保)薪水10多萬元,但在文化差異、不景氣下,在台要日夜顛倒,賺得跟餐飲業差不多。
     其實不只調酒師如此,很多行業,在國外不是收入比國內好。就是比較受到重視。這個可已由另一則新聞中看到類似縮影
:社會需要各種人才,但並非每種人才都需要念大學,而是要因材施教,讓下一代得到最好的發展,像她身邊有朋友住新竹卻找不到水電工,
顯見人才斷層嚴重。],可惜這講得通常是別人的小孩。輪到自己的小孩時 。
由於心中就對該職業有所成見,或是自己從事該職業,或許所聽聞的隻字片語,便把"那些"職業打入"非主流","不得已的選擇"。
  在這種惡性循環下,家長越發不想讓子女從事該項職業。如果是少數職業在台灣如此,那還不算嚴重。只是在台灣只有少數的
職業是被標上"主流","第一等的選擇"這些職業由於競爭着眾,被淘汰的人也益發的多。而父母也更容易因為要子女擠入職業的窄門,
更加逼迫子女專往"智"育發展。就算有些子女可以在別的磚上發光發熱,但是就像見報的一般,會打消更多後進着的希望與熱情。
  雖然在資本主義下,供需理論上都由"看不見的手"來做調節。只是跟前述相同:任何職業都需要有人投入,直到社會自然淘汰為止。
有的職業可能養成辛苦,工作辛苦(很多工作都是辛苦沒錯),待遇還是不高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國外願意花錢來採用這些人才的話,
這些人當然就出國就業。就教育而言,投入資本、養成一個人才,都是希望能有所貢獻(或說是得到因有收入或尊重)。
如果投入那麼多,人才養成後卻不能落地生根,為國發展。其實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!
    這裡是大熊的雜談,我們下次見! 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