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政府再造,已經有許多國營企業改制成為公司。
像是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(前公賣局);台灣糖業公司(公司簡介有寫);台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
(1980年還隸屬經濟部);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(於84年改制);中油、中華郵政....。
     當初這些企業國營化,是避免這些必須產物被民間生產、壟斷哄抬。算是一種抑制物價的
方式。只是跟隨著社會發展,這些服務或產品也有其他的民間業著所提供。(或著說的明白點,
想擺脫國營事業綁手綁腳,又要背負責任、還須擔負這些員工退休金)因為像是台水、台電
就還是壟斷式的地位,目前也並沒有其他業着可已介入這兩着的市場。至於目前的最近一波名單,
就是出線在今日報紙的鐵路局了。
  鐵路局已多年未能調整票價,而只要討論起鐵路局虧損。民眾都認為尾大不掉,經營不善。
只要看看各位身邊的服務或是物價,很少有向鐵路局的票價這麼多年未能調整的。而今日的新聞
伴隨著下半句的票價調漲。底下果然有網友覺得不該漲價,其實這就是ㄧ般消費着的想法,
想付出最小的代價或得最大的效應。只是服務或是產品都是一樣,當價格不足,供給就該減少,
目前的鐵路局為持此種票價和服務,其實已是在政府每年虧損的補助之下所產生的結果。
  在各位批評之前,剛剛就說已經很少的產品可以維持同樣的售價,服務甚至還增加了(台鐵捷運化、停靠站增加);
各位有能著不妨想想,在如此情況下,如果是你,要如何讓這家企業賺錢?
   開頭就有說過,國營企業的束縛較多。政府也不想背著這個賠錢貨,卻又要挨罵的情形。當然做出的就是公司化這種判斷。
公司化之後,就少了許多綁手綁腳的公家機關規定。當然,漲價也跟著而來。另外台鐵局還是目前有最多土地的國營企業。
  向是台糖公司話也是賣土地,賣給誰?多少錢賣的??只要不在是國營企業,賣起土地(祖產)當然容易得多。
   沒人希望服務、產品價錢漲價,但是:不準漲價、每年卻被批評虧錢,服務不可減少(偏避小站,虧錢支線)、配合政令、
我倒是想知道各位要如何起死回生?而如果只是想漲價,不需要大費周章的公司化,一定包含了更多的惡意。賣地補財務漏洞才是真的,
票價調漲只是個幌子。
     這裡是大熊的雜談,我們下次見!

arrow
arrow

    大熊的雜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